天天樂電子遊藝場-周杰倫 作者:benson 2021 年 1 月 14 日 打通“斷頭路” 共建“聚寶盆” 鋪開湖北省宜昌市地圖,綿延1032公裡的邊界線,與恩施、襄陽、荊州、荊門等地山水相連。 過去,受區域邊緣化、行政難兼顧、經濟基礎差和政策不配套等因素影響,這些邊界農村地區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通信難等基礎設施問題突出,天天樂電子遊藝場農村產業發展薄弱,經濟社會發展落後。 發展基建跨區協作 從宜昌城區出發,經過近5個小時的盤山公路,到達宜昌與恩施交界處的南莊坪,只見一條1.2公裡長、3.5米寬的水泥路在山林間鋪開,一頭連著宜昌市秭歸縣磨坪鄉雁落坪村,一頭連著恩施州巴東縣綠蔥坡鎮中村。 “這真是一條幸福路。以前到巴東野三關集鎮賣核桃、蔬菜,騎摩託車要3個多小時,現在只需要20多分鐘。”雁落坪村三組村民張其海指著新硬化的道路,笑容滿面。 雁落坪村位于秭歸西南部,毗鄰巴東縣綠蔥坡鎮中村,海拔較高,交通不便。2017年底,途經中村的巴野公路正式通車後,中村百姓出行大為便利,但相鄰的雁落坪村卻只能隔山望路,一條“斷頭路”阻斷了村民出行便利。 交通不便只是其一。從前的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紅旗坪村大坪、熊家窩坑等通信覆蓋區域弱,百姓為打通電話,周杰倫經常滿山找信號;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漁峽口鎮板凳坳村地勢高,又屬喀斯特地貌,山體存不住水,九州娛樂村民們冬天吃雪化水、雨天接屋簷水……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迫在眉睫。宜昌市扶貧辦副主任羅智華介紹,宜昌與恩施交界地區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第一批項目,共涉及兩地路、水、電、網4類共計64個項目,截至目前,39個項目完工,22個項目開工,其餘項目正加緊對接。 為什麼邊界地區的貧困發生率較高?羅智華分析,一方面是因為自然資源條件有限,地理位置偏遠導致交通、信息等諸多不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處于行政區劃邊緣地帶,兩地之間協調難度大,資源統籌力度不夠。 為推動項目建設,宜昌恩施兩地于去年9月18日召開聯席會議,全面對接需雙方相互協調解決的事項,形成統一共識。秭歸縣磨坪鄉黨委書記王革介紹,為了打通宜昌連接恩施的“斷頭路”,該鎮爭取資金、統籌資源,同時打通了兩條連接綠蔥坡鎮的“斷頭路”。 在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黨委書記鄒剛向記者展示了手機裡的“鶴五共同發展工作群”,群裡內容都是有關鶴峰、五峰兩地水、電、路和通信如何補“短板”的工作安排、進度、銜接、督辦等。經過協同努力,兩地4G網絡信號終于開通了,500餘人因此受益。 做強產業攜手致富 如果說鄉村振興是一盤棋,產業發展則是關鍵一子。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紅旗坪村村民徐少兵三兄弟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河北邢台新冠病毒基因測序結果公布五峰立森花卉苗木合作社成立了,三兄弟一起發展綠色經濟。“自從移動基站搞好後,打電話、上網順暢多了。”徐少兵說,家裡種植的一批黃柏、香椿和紅豆杉苗被商家看中,銷售額達到2萬多元。“選苗、銷售、收款都是通過手機完成。” 在海拔近千米的宜昌興山縣榛子鄉,林下花海、植物迷宮、汽車露營基地、環湖綠道、跑馬場、七彩花田等項目相繼建成,隨著該地避暑康養資源的深度開發,榛子鄉成為生態休閒度假目的地。這讓相鄰的保康縣歇馬鎮等地村民也跟著吃上了旅遊飯,通過來榛子鄉板廟村打季節性短工,每年人均增加收入6000元左右。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宜昌市副市長劉洪福說,讓邊界地區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一定要增強邊界地區的自身造血功能,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2019年,宜昌市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實施意見》指出,疫情煞不住將促進產業薄弱村發展主導產業,確保貧困戶有一個以上增收項目。 西流溪是宜昌市和恩施州一交界處。然而溪流兩岸,景色迥異:東側,秭歸縣洩灘鄉牛口村,夏橙樹漫山遍野、鬱鬱蔥蔥;另一側,巴東縣東口鎮綠竹筏村,果樹稀疏,地表裸露。 牛口村自1997年開始大力發展夏橙產業,雖僅234戶663人,但種植面積達2000畝,產值超3000萬元。夏橙富了牛口人,綠竹筏村民看在眼裡,羨慕在心裡,隨後他們也開始種夏橙。 如今,綠竹筏村產業灌溉缺電,秭歸電網公司工作人員從牛口牽拉了300米的10千伏高壓線供其使用。互聯互通、互幫互助,讓這兩個一溪之隔的村子共享綠色產業發展成果。 共同治理改善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邊界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往往給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 去年初,一名恩施籍犯罪嫌疑人盜取興山縣高橋鄉貧困戶家庭3萬餘元養老錢的案件在宜昌、恩施兩地幹警的共同配合下順利破獲。隨後,興山縣高橋鄉與巴東縣溪丘灣鄉不斷加強溝通交流,積極構建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組織開展治安巡邏和邊界聯防活動,形成協作體系,共同營造安定的治安環境。 今年元旦剛過,高橋鄉派出所接到巴東公安發來的《協查通報》,被告知在巴東有盜竊、詐騙嫌疑的胡某在高橋鄉也有類似作案嫌疑,高橋鄉派出所隨即梳理排查,並及時將信息報送巴東公安,幫助完善證據鏈條,協助巴東公安順利破獲案件。 “這種跨區域的治安協管機制,為成功預防、調處跨界糾紛提供了新的思路,減少了相關案件的偵辦難度。”興山縣高橋鄉派出所所長陳勝說。 涉及跨區域的醫保、精準扶貧政策,如何共享?宜昌也作了有益探索。 興山縣榛子鄉板廟村二組高仕軍的愛人鄭啟鳳戶籍在襄陽市保康縣,婚後到興山買了醫保,卻發現無法享受政策,報銷還得折回娘家,284樂透開獎號碼太不方便。宜昌立足現有“互聯網+分級診療”系統,在全國率先探索了健康扶貧“一站式”結算模式。從2019年起,像鄭啟鳳這樣的異地貧困人口在縣域內住院看病,只需帶醫保卡或身份證等相關證件,即可先看病後付費。出院時,相關費用會通過“一站式”結算平台一次性結算、補償到位,大大縮短了出院結算時間。 高仕軍一家的幸福還不只于此。 3年前,一場意外火災讓高仕軍生活了20多年的土坯房和所有家當化為灰燼。就在他一籌莫展之時,村幹部帶來了好消息:只要是興山本地常住人口,就算戶籍各有不同,也能享受資金扶持。 這為高仕軍雪中送炭。“我一下拿到了4萬元補貼!”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高仕軍心懷感恩。(記者 柳潔) 生態宜居 鄉風文明 全國部分文明村鎮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掃描 初夏時節,秦嶺腳下的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上王村遊人漸多。走進村民桑婭軍的農家樂,文竹、富貴竹映入眼簾,杜鵑花也開得正豔。“種花植樹,食客心情好了,生意才能更紅火。”廚房裡,桑婭軍正忙著顛勺,瞅著空子跟記者聊上兩句。 上王村,地方不大,名氣不小。站到山上眺望,綠樹四合的村莊,鑲嵌在鬱鬱蔥蔥的秦嶺,像一幅精美的畫。作為全國文明村鎮,上王村232戶中超過80%經營農家樂,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 上王村的美只是近年來全國文明村鎮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一個縮影。通過村居環境整治、深入移風易俗、推進廁所革命,越來越多的美麗鄉村不斷湧現。 整治環境,村容村貌靚起來。 早上6時許,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垃圾清運車準時駛入居民區,將村裡分類收集的垃圾運到鎮資源循環利用中心進行處理。 “過去生活垃圾一股腦扔到路邊的垃圾桶,現在已經養成習慣,垃圾提前分類。”餘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介紹,“2000年開展垃圾分類工作,2005年又通過建造沼氣池對垃圾實施無害化處理,通過不斷探索,餘村已形成一套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實現了垃圾不出村。” 在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周杰倫張家樓鎮在原來村莊衛生整治基礎上,聚焦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著力提升人居環境水平。“重點任務是‘一整治,兩清潔’,即整治改廁突出問題,清潔村莊、清潔農戶。”張家樓鎮鄉村規劃建設監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董剛介紹,張家樓鎮常住庭院戶12191戶,目前已創建美麗庭院戶2961戶、美麗庭院示範戶831戶。 移風易俗,村風鄉風好起來。 今年的元旦晚會上,一支名為《水美潘安》的舞蹈,成為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文化大禮堂最受歡迎的節目。大屏幕上,綠水青山的鄉村美景閃現眼前。舞台上,村民們用舞姿韻律模擬出水的靈動,展現著家鄉環境的新變化。 1988年,馬莊村建起了蘇北第一家農民銅管樂團。30多年來,他們不僅開展了各項文藝表演,還擔當起了政策理論解讀員、時事政治宣講員、法律法規宣傳員。“結合身邊事自導自演,大家看著親切,也受教育。”馬莊村農民樂團團長孟輝說。 張家樓鎮石河頭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掛著一塊醒目的牌子家風家訓展示牌。“征集並懸掛家風家訓,為的是把好家風好家教傳承下去,以好家風帶動好民風。”村黨支部書記張玉霞說,“以前村民辦紅白事講究排場,大辦流水席。現在紅白事節儉不鋪張浪費,文明祭祀不燒紙放鞭,樹立了文明新風。” 推進廁所革命,補齊民生短板。 走進廣東省博羅縣羅陽街道觀背村,村道兩邊是一幅幅別出心裁的三維立體壁畫,綠蔭中點綴著一家家帶著文藝範兒的客棧。村美遊人多,可如廁一度成了難題。近年來,觀背村實施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全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100%。 馬莊村也加大廁所革命力度,推行旱改廁、建設水衝式廁所。張家樓鎮在積極推進改廁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已改造農村廁所實施動態監管,並及時提供維修、清理服務。 (本報記者高炳、竇瀚洋、王沛、姚雪青、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