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新遊戲-哈工大2名學生因作弊被開除學籍 作者:benson 2020 年 8 月 9 日 少年流浪、魔童稱王……攀登之路尚需攻克堡壘 2019的中國影市再創票房新高,至截稿前,年度總票房達到了631億,已超過2018年的全年票房(607億)。這一年,中國影壇出現太多的票房奇蹟,春節的《流浪地球》,暑期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國慶的《我和我的祖國》,年底的《少年的你》,ios新遊戲每一次橫空出世都像是預示一個嶄新的未來,但細細想來又似乎是難以復制的曇花一現。這一年,總票房創了紀錄,全年投到影院上映的總影片數比去年多出100多部(不完全統計:2019年589部,2018年404部),票房百萬以下的電影達300部,兩相對比,總票房的輝煌立刻變成了殘酷與蒼涼,無數砲灰從銀幕前匆匆飄過,中國電影路還長。 《流浪地球》票房46.76億 豆瓣7.9分 《上海堡壘》票房1.23億 豆瓣2.9分 《流浪地球》VS《上海堡壘》 科幻元年是來了?還是毀了? 2019年剛開始,春節檔就給了內地市場一個大大的驚喜,其中最驚喜的部分,就是郭帆執導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該片最終總票房達到了46.76億,如果不是暑期的“哪吒”神兵天降,那麼《流浪地球》會一直把年度票房冠軍的寶座坐到年尾。 除了超出期待太多的票房成績,《流浪地球》有著更大的象征性意義。眾所週知,科幻題材一直是中國電影的短板,影史百年,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寥寥無幾。尤其在當今高科技高概念為主的世界影壇,優質的科幻片幾乎是電影工業的標尺,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高歌猛進,但常常是爛片出奇蹟、小片發大財,僅僅能體現中國觀眾的胃口太好、神經太粗,卻很少有影片能真正證明中國電影的工業實力,從去年的《紅海行動》到今年的《流浪地球》,分別在戰爭題材和科幻題材這兩個最需要工業科技支持的領域,證明了中國電影夢幻般的擴張中,並不只生產泡沫,也長出了幾根傲骨。 因《流浪地球》的瘋狂,以及同屬春節檔的類科幻題材《瘋狂的外星人》大賣(22.09億,年度票房第六),加上還有幾部科幻電影在今年定檔,人們再一次喊出了“中國科幻元年”到來的口號。但歷史無數次告訴我們,口號常常是用來打臉的,這一次依然如此:暑期檔上映的科幻影片《上海堡壘》,雖然名導明星匯聚,也同樣改編自知名科幻IP,卻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全面崩壞,豆瓣評分不到3分,票房剛剛過億。劣質特效與更劣質的故事讓人們瞬間清醒,《流浪地球》的橫空出世,只是證明了我們擁有了某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還遠遠不是常態,甚至大概率是曇花一現的孤例,我們有了幾根電影工業的骨頭,但還不足夠能支撐我們真的站起來,更別說往前跑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49.98億 豆瓣8.5分 《羅小黑戰記》票房3.14億 豆瓣8.2分 《哪吒之魔童降世》VS《羅小黑戰記》 中國動畫向左走?還是向右看? 2019年動畫電影70部 總票房129.3億 和《流浪地球》的瘋狂相比,暑期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簡稱《哪吒》)更像是一次電影市場的魔幻表演,空前絕後,無與倫比。連續放映3個月,《哪吒》最終票房49.98億,雖然沒能跨越50億的關口,但依然成為2019年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冠軍,這是中國影史第一次國產動畫片奪得年度冠軍,除了動漫過于發達的日本,全世界其他任何國家也很難復制同樣的奇蹟。 同《流浪地球》帶來的“科幻元年”口號一樣,《哪吒》也引起了所謂“國漫復興”的希望,中國動畫遠比中國科幻處境更為復雜,畢竟作品的數量要多得多,也有過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時代的輝煌,而近幾年的“三大”(《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產生過不小的反響,但歸根結底仍是失望大于希望,正當人們意識到改編自中國傳統神話的動畫漸漸走入瓶頸時,《哪吒》跳了出來現身說法,原來不是傳統題材不行,還是你拍得不對。 與之映照的,是秋季檔的口碑動畫《羅小黑戰記》,雖然票房與話題度遠遠不及《哪吒》,但8.2分的豆瓣評分和《哪吒》幾乎不相上下。而在文本上,《羅小黑戰記》則完全走的是“師夷”路線,從畫風、人設到劇情都借鑑了眾多的日漫特色與遊戲框架,連番劇連載到劇場版外傳的創作模式都與日本動漫相近。 《哪吒》是中國傳統底色上綴幾個好萊塢亮片,《羅小黑》是日本動漫套路中夾帶一些本土私貨。可喜的是,完成度都很高,但放眼未來,哪一個才是國產動畫真正的明天?或許,兩個都是,也許都不是。 《少年的你》票房15.54億 豆瓣8.3分 《少年的你》VS中年的你們 香港影人或更新換代?或暮氣沉沉? 2019年香港影人執導電影24部 總票房120億元 青春殘酷物語《少年的你》成為2019年最後一部話題大作,命運多舛的該片幾經撤檔,最終才搭上國慶檔的末班車“突然”上映,結果憑借強大的口碑與演員關注度佔據了整個十一月的影市焦點,最終以15.54億總票房闖入年度票房榜前十,造就了2019年最後一個觀影熱潮。《少年的你》無論在題材、影像,還是人物塑造上都有著銳氣逼人的表現,涉及了之前國產電影極少涉足的領域,導演曾國祥在《七月與安生》之後,再次展現了勇敢與才華,只憑借兩部獨立執導的長片,便一躍成為香港影人新生代的代表。但他,還是顯得太孤單了。 在2019國產類型片中,香港導演們依然擁有優勢,但除了曾國祥之外,大多數更有資歷的香港知名導演還是選擇保守地自我重復和自我壓榨,邱禮濤的《掃毒2天地對決》、林德祿的《反貪風暴4》、文偉鴻的《使徒行者2》、葉偉信的《葉問4》、程小東的《誅仙I》、王晶的《追龍II》都各自取得了相對理想的票房成績,但在這些影片中幾乎看不出任何創新精神和進取態度。上一代香港影人北上之後,憑借專業刻苦的付出在內地市場贏得了一席之地,但其急功近利的市場眼光和投機式的創作態度也漸漸暴露得愈加明顯,總用“老把式”來完成任務、掙快錢,好似一條走向慢性死亡的羊腸小道,對當今的市場,或許是個有益的補充,哈工大2名學生因作弊被開除學籍對中國電影的未來,則更像是飲鴆止渴。 《新喜劇之王》票房6.24億 豆瓣5.7分 《地久天長》票房4519萬 豆瓣8.0分 《新喜劇之王》VS《地久天長》 小人物走向市場?還是藏在心裡? 週星馳導演的《新喜劇之王》,是2019開年爭議最大的一部影片,6.25億票房在春節檔競爭中全面落于下風,豆瓣口碑甚至不及格,但即使如此,部分影評人年末依然把它列為年度最重要的電影之一。影片故事單薄,故步自封的情況非常明顯。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週星馳的自我重復,和多數香港影人不一樣,他嬉笑怒罵的背後,總有對小人物靈魂上的針砭和一以貫之的悲涼與殘忍,相比較王晶、邱禮濤等人一貫的精于算計與粗糙,《新喜劇之王》竟成了2019年最具“作者味”的一部香港電影。 小人物、現實主義題材,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影壇,曾有著百花齊放式的展現,到如今,一部描繪小人物的優秀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卻成了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艱難幻想。去年《我不是藥神》給了市場一劑強心針,原來中國觀眾喜歡看的不只有喜劇和動作,還有切膚之痛的現實圖景。2019年現實主義影片的蒼白匱乏又一次提醒了我們,就算群眾需要,你拍不出也是白搭。 《新喜劇之王》《地久天長》《平原上的夏洛克》與《四個春天》分別代表著現實主義電影分散在2019年影壇夜空上的四顆小星,它們或單薄、或冗長、或太過淳樸,或詩意過盛,都是目前偏重商業電影的市場中難以容納的那類。但其分別涵蓋了現實中老百姓生活的不同側面,從城市到鄉村,從過去到現在……對人世間存在的規則、潛規則和歷史傷痕,甚至命運本身,發出了一點微弱的質疑與嘆息,這讓盡是輕浮與套路的2019中國影壇,顯得不再那麼荒誕和虛妄。 《中國機長》票房28.96億 豆瓣6.9分 《攀登者》票房10.93億 豆瓣6.2分 《中國機長》VS《攀登者》 主旋律要客觀冷靜?還是主觀熱情?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這也讓2019成了國產主旋律電影的大年,《我和我的祖國》(31.06億)《中國機長》(28.96億)《烈火英雄》(17.01億)都進入了總票房榜前十,《攀登者》(10.93億)也排在了第14位,這是久違了的盛況。更重要的一點在于,這些影片受到觀眾的追捧,並不僅僅因為紀念日帶來的情懷效應,而是這些影片較以往的主旋律電影,在風格、角度和藝術表現上確實踏出了更明確的一步,在對商業元素的拿來主義方面,也更加大膽和靈活。 這其中,《我和我的祖國》是一個特例,這類拼盤式的短片集是中國影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嘗試,竟然收到了絕佳的效果,雖然各個短片質量良莠不齊,但不同導演風格化的特色都有所發揮,顯得花團錦簇,滿足了觀影體驗。而且,每一個導演都沒有選擇大團圓式的虛情假意,都在不同層面留下了些淡淡的憂傷與不滿足,從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真摯意味,那一個個小人物也因此有了靈魂。 《烈火英雄》《中國機長》《攀登者》這三部影片有些共同點,首先它們都由擅長打造商業電影的香港影人完成;其次,這三部電影都是傳統的“英模”類主旋律電影,並分別套上了災難片、冒險片的框架。其中,《中國機長》之所以能在國慶檔票房大戰中完勝《攀登者》,很大的原因在于,它並沒有糾結于災難發生時的情感輸出,影片前半段冷靜詳實地,如同紀錄片般對片中空乘人員“業務打表”展示,立刻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從此沒再走神。導演劉偉強找回了《無間道》時期的冷峻與嚴肅,也從而給了觀眾更真實的體驗。 相反,《攀登者》則顯得過于激情四濺,本來嚴謹科學的登山歷程,李仁港導演選擇了他慣常使用的“武俠”套路,反物理學的飛躍斷崖,全球比分超級英雄般的神力拯救,加上刻意的愛情營造,讓觀眾產生了觀看“神劇”般的違和感。主旋律電影曾經的最大弱點“高大全”,在商業類型加持下,竟然變成了“更高、更大、更全”,如此失去理性的極端化處理,是其後所有主旋律影片進行商業化改造時,最值得警惕的前車之鑑。 撰文/禾言 數據整理:新京報記者 週慧曉婉 滕朝 李妍 2019年,電視劇市場在冷靜期徘徊,金妍兒立項數量減少、作品表現普遍不佳、作品播出需過關斬將、投資者謹小慎微等維度均可對此有所感知。但實際上,行業“低處徘徊”只是相關利益者的絕對論,對普通觀眾來說,這反而是值得慶幸的相對論,畢竟它冷卻的只是“濫竽充數”,帶來的卻是好作品的春天。 《破冰行動》 正劇淪為砲灰? 《破冰行動》帶來夏季“冰爽” 《人民的名義》之後,觀眾一直在等待下一部主旋律“爆款”,直到兩年之後《破冰行動》在今年夏季播出,成為爆款。作為近兩年少見的刑偵正劇,《破冰行動》改編自真實的“雷霆掃毒”案件,讓該劇首先擁有了真實的現實主義基礎。無論是男主角李飛,大毒林耀東,還是亦正亦邪的馬雲波,均規避了臉譜化正反派塑造,且為每個人物設計了深層的命運和動機,在案件環環相扣當中,成功展現了人性的矛盾和復雜。 《全職高手》 職業劇只狗血不熱血? 《全職高手》展現電競全景 談及如今市場趨之若鶩、觀眾卻避而不談的題材,職場劇算其中之一。國內職場劇正逐漸淪為披著職業外衣的狗血言情劇。反套路的《全職高手》也因此脫穎而出。《全職高手》描寫了男主人公葉修經歷從電競神壇墜落,遭至交好友背叛,錯失電競人巔峰的十年後,又憑借對電競的熱愛,從當網管到重新組隊,以不服輸的精神讓榮耀永不散場。葉修的熱忱,正是每一個中國電競人的化身。除了葉修的個人成長,《全職高手》也以跌宕起伏的劇情,展現了職業電競的團隊精神,還原了電競比賽的場景,為觀眾全景化呈現了真實且熱血的電競職業。 《長安十二時辰》 流量+IP=失效? 《長安十二時辰》顯大唐美學 作為馬伯庸的經典之作,《長安十二時辰》是名副其實的大IP改編,而與易烊千璽的搭配,讓不少觀眾在播前先入為主地將其歸為“流量+IP=撲街”之列。然而導演曹盾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在服化道、建築、台詞等方面融入了極其貼合歷史的大唐美學,電影質感的鏡頭運用,節奏緊湊的十二時辰多線索呈現,成就了今年古裝劇中為數不多的精良之作。當時不足18歲的易烊千璽詮釋的少年老成、心懷天下的靖安司丞李必,無論是半文半白的台詞還是沉穩的情緒表達,都突破了流量藝人只演小格局言情劇的桎梏,今年奠定易烊千璽演員符號的兩部作品,一部是《少年的你》,一部便是《長安十二時辰》。 《小歡喜》 都市題材易懸浮? 《小歡喜》觀照高考生迷茫 隨著現實主義高歌猛進,都市題材創作也愈發良莠不齊。都市精英成為主角的固定人設,月入萬元,國外說走就走,場景均是“塑料味”的樣板間,宿舍奢華如星級酒店。《小歡喜》堅守了腳踏實地的現實主義,真實觀照了當下高考生內心的彷徨與迷茫。與以往單純推崇“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教育紀念不同,《小歡喜》深入探討了父母和孩子的和解:做父母和做孩子同樣是一場修行,而高考只是人生的階段選擇,小歡喜才是父母對孩子一生的期許。 《慶餘年》 國產劇缺少幽默感? 《慶餘年》反差萌讓人上頭 回憶今年最讓觀眾捧腹的作品,《慶餘年》不能沒有姓名。在哭比笑更容易創作的當下,國產劇寧可走嚴肅路線,也不敢勇于自我嘲笑。而改編自熱門IP的《慶餘年》,從男主角經歷鎚鍊成長的故事脈絡來看,本應是沉重的古裝正劇,但主角“範閒”、“範建”、“範思轍”的姓名諧音與現實對照,自帶可愛的幽默感;“姑娘可願同我共推牌九?”等搞笑台詞更是紅遍網絡。作為一部集結了七位國家一級演員,四位國家話劇演員,和多位實力派年輕演員的作品,竟然每個人物都在一本正經地搞笑。正像業內人士評價,《慶餘年》最令人上頭的,就是其反差的魅力。 《陳情令》 古裝劇過于娛樂化? 《陳情令》融入國風和禮儀 2019年初,“限古令”再次甚囂塵上,部分古裝劇因過于娛樂化而受限的傳聞,令該題材備案數量持續走低。而部分為博得眼球,自IP改編的低成本、劣質古裝劇,更是令該題材在口碑爭議中泥沙俱下。《陳情令》的出現,打破了外界對古裝劇的刻板印象。雖然該劇改編自熱門小說,且由一眾年輕演員主演,但其匠心獨具地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融入國風元素與傳統禮儀,例如古琴、古代紋飾等,為觀眾呈現了古裝應有的傳統文化之美;魏無羨、藍忘機歷經危難,仍堅守初心,心系蒼生的少年俠氣,更是與當下年輕人產生情感共鳴。 值得一提的是,《陳情令》不僅燥熱了國內暑期檔,同時也成功輸出海外並引發不俗反響,而上一部曾走紅海內外的古裝劇還是2015年的《琅琊榜》,《陳情令》的傳播意義足以為今年的古裝劇正名。該劇也讓主演魏無羨的肖戰成為2019年最紅明星之一。 星素結合只星不素? 《忘不了餐廳》聚焦認知障礙 “星素”是綜藝偽命題,這個說法早已被輪番驗證。近兩年,大連公布9例新增確診病例詳情不少全明星綜藝生搬硬套地融入素人,例如把素人設計為“無台詞”的遊戲NPC(非玩家角色),或在剪輯時讓素人嘉賓只充當背景板。而今年的“黑馬”綜藝《忘不了餐廳》卻成功實現以素人視角,與明星和大眾產生情感共鳴。作為國內首檔聚焦阿爾茨海默病的節目,《忘不了餐廳》將鏡頭對準五位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明星只是作為一種視角代替大眾,與其共同經營、生活,關懷阿爾茨海默病老年人真實的生活狀態。在綜藝維度,《忘不了餐廳》的成功也駁斥了長久以來“明星流量論”成功的必然性,給未來“星素”節目提供了絕佳樣本。 音樂綜藝無爆款 《樂隊的夏天》打破音樂瓶頸 隨著《中國好聲音》《歌手》第N季因審美疲勞紛紛啞火,《我們的歌》《這樣唱好美》等新節目又陷入“翻唱老歌”的同質化循環,音樂節目正如音樂市場般,逐漸被資本劃分為“無爆款”的風險類型。而2019年《樂隊的夏天》的出現,打破了音樂綜藝的瓶頸。節目直擊音樂綜藝在“樂隊”上的空白點,邀請樂隊同台競技,令新褲子、痛仰、九連真人等樂隊被更多人熟知。相較音樂作品的高下,《樂隊的夏天》最共情的地方在于,它更多將目光聚焦于這些樂隊組建、創作、分離、堅守的經歷,不僅照亮了這些曾經閃耀的搖滾人不滅的音樂夢想,觀眾的記憶也由此追溯回樂隊最熠熠發光的黃金年代。 “各色”作品 《重耳傳奇》 年度評分最低(2.6分),年度集數最多古裝劇。 《親愛的味道》《青春拋物線》《你是我的答案》 主演均有話題、演技,但最終無評分。 《我在未來等你》 年度評分最高。 《獨孤皇後》《鳳弈》 知名古裝IP改編,陳喬恩等明星加持,卻口碑撲街。 【數據說明】 新京報盤點了2019年播出的259部劇集(包括衛視及視頻網站),現實題材以217部佔據全年份額的84%;而曾經風頭一時無兩的古裝劇,只有42部作品播出,且大多經歷了多次定撤檔。 口碑分布同樣是劇集行業的“晴雨表”。2019年6分以下的作品共64部,佔25%,近三成的作品不能滿足觀眾的期待,其中近一半的作品均是IP改編(43部),佔據了全年IP作品的54,%,不乏《獨孤皇後》(3.9分)《如果可以這樣愛》(4.4分)、《時間都知道》(5.2分)等兼具IP、流量演員“爆款符”的作品,卻因劇情、演技等被觀眾詬病。2020年IP繼續貶值,原創回歸市場已是大勢所趨。 2019年在豆瓣上“暫無評分”的劇多達102部,晶圓電子遊藝場佔據40%,今年大多數作品在觀眾記憶中竟“查無此人”。其中陸毅、郭採潔主演的《親愛的味道》、鄭元暢、穎兒主演的《喬安你好》等作品,雖兼顧台網,且劇情、演員均具備話題性,然而最終還是在眾多更優的選擇中石沉大海。 另一個可關注的現象是,2019年劇集平均集數較往年也有所減少。無論是早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曾釋放“針對注水劇、宮鬥劇、翻拍劇、演員高片酬等問題,始終保持高壓”的政策信號,還是劇集注水多次被觀眾詬病,甚至網傳總局將推出“40集”的“限集令”,市場“去水”都已迫在眉睫。今年,20集以下的“短平快”作品佔10%,近五成的作品均壓縮至20-40集,50集以上的長劇只有35部。其中72集的《重耳傳奇》以2.6分成為“年度口碑最差”作品,65集的《封神傳奇》更是在播到53集後便直接被砍。所謂“注水”、“又臭又長”的作品開始喪失了盈利捷徑,待播劇的囤積、觀眾對好內容的選擇,均提升了市場加速優勝劣汰的底氣。 (數據截止時間為2019年12月20日) 撰文/數統 新京報記者 張赫 新京報制圖/師春雷,